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有风南来,翼彼新苗。随着四月的春风,读书节开幕的日子也来了。读书节,又何尝不是一阵温软之风,抚育濡养我们如新苗般茁壮成长的华初学子。
谈读书的文章太多了。读书让我们的学识渊博,读书让我们的智慧聪颖,读书让我们的精神清明,读书让我们的行动科学。读书的意义几乎众人皆知。但透过这些为人熟知了的点点滴滴,你是否意识到一个现象,读书让我们更富于为人行事的底气。
作为学生,我们的生活好像很简单,该讨论时侃侃而谈,该行动时雷厉风行。但现实中我们是不是常常陷入不敢论、不会论、不敢做、不会做之困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缺乏的正是读书输送给我们的源源不断的活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有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苏轼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于是有了“吟啸徐行、风雨无碍”的豁然通达。
气韵流动,生机勃发。我们少年人先不论要拥有如先哲般沛然四溢的浩然之气,我们至少是不是该濡养几分在人群中发出自己声音,留下自己身影的底气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二十多岁时,觉得自己读书太少,于是谢绝平素往来的朋友,闭门读书,后来又历经乡试落榜,才真正发现自己所学甚浅,幡然醒悟,于是封了笔砚,发誓读书未成前,不写任何文章,如此发愤六七年。
孙中山先生曾自述自己一生嗜好:“除革命而外,唯有读书而已。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 要革命怎能胸乏底气?孙中山先生自然也是从读书中汲取了推动革命不断前进的精神与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抹重彩。
著名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于漪先生同样是从读书中获得了站稳语文课堂的底气。于漪先生起初是历史老师,后转教语文。深感语文教学博大难教,于是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每天9:30之前忙工作,9:30之后读书,终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昂首阔步,大步向前。
先哲名家们尚且如此,我们成长中的中学生是否更应知自己的不足,多读书呢?
有同学说,我们没有阅读时间。我们的学习时间被安排的很满,从早读到晚修,大块的时间被分割成课程表上的一个个小方块儿。鲁迅先生说:“时间犹如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
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每天抽出20分钟读书,即使精读,也完全能阅读10页,一个月就能读完一本普通厚度的书,大致算来,一年可以读完12本书,再加上周末、寒暑假,一年应该可以读完近20本书,这只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很多同学读书速度远不止此,且很多书大概可以用浏览即可,如此想来,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我们所能读之书,就是一件非常可观之事。
同学们,暂且不论怎么去读书,先让我们自己投身于阅读的海洋,正如南方之民,常擅游。在水里久了,自然而然,很多事情就不解自明。让读书养吾辈浩然底气,愿我们华初学子能腹中有书,手中仗剑,敢论天下事,敢为天下先,成为新时代之铿锵少年。
我的讲话到此为止,谢谢大家!